2005年8月2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二版: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传递了10年的爱心接力棒
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施继委

  人们常用“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来称赞始终如一的精神。而在福建省寿宁县,浙江的监狱民警10年接力,为在押犯人子女助学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两封加急电报
  1995年10月18日,浙江省第一监狱七监区监区部连续收到了两封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龚树赞:余应红及子危,速归,友。”“龚树赞:余应红死,子危,速归,友。”
  收报人龚树赞是福建省寿宁县人。1983年,年满21岁的龚树赞为了改变家中贫困的现状,离开家乡来到浙江庆元县打工。在打工生活中,他结识了庆元县松源镇一个名叫余应红的姑娘,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龚树赞成为余家的上门女婿,并在几年里生了4个孩子。面对家庭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龚树赞的心理失衡了。在致富的道路上,龚树赞走上了歧途。1994年,他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投入浙江省第一监狱接受改造。
  龚树赞入狱使这个原本充满温馨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家中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余应红一个人身上。她白天忙完的地里的农活,还要应付家中的一日三餐,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她经常上山去采些野蘑菇。1994年10月18日,余应红因误食了毒蘑菇,抢救不及不幸去世。4个没了母亲的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呢?
  四个失学孩子
  监狱七监区在接到加急电报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监狱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派出两名民警去实地了解情况。1995年10月21日,七监区主管管教工作的副监区长鲍观祥和民警汤序喜踏上了去庆元的路。当他们赶到松源镇龚树赞的家时,看到的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屋。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告诉他们,余应红是独女,父母已经过世,在松源已无亲人。余应红去世后,4个孩子去了福建,与70多岁的祖父同住。
  为了了解龚家4个孩子的生活情况,两位民警又南下福建,找到了龚树赞的父亲和4个子女。4个孩子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5岁。由于一连串的生活变故,龚树赞的父亲经不住打击,已经卧病在床。龚父向两位民警诉说了家中的困难:自己现在卧病在床,没有什么经济收入,4个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上学念书了。
  两名民警了解情况后,特意买来了饼干等食品,并拿出了200元钱交给龚父,缓解家中的困境(当时2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民警一个月的工资)。两位民警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单位,把所见所闻向监区领导作了汇报。七监区立即组织全体民警召开会议。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虽然孩子的父亲犯了罪,受到了惩罚,但是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应该享有与同龄人一样的权利。“先帮他们读上书吧!”不知是谁的一声建议,七监区20名民警当即捐款,共计有800余元。1995年开学之际,监区部汇去了这800多元钱,同时附上了一封勉励孩子认真读书的信。
  十年传递爱心
  孩子的上学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七监区的领导想到,这笔费用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龚家的困难。经过一番研究,监区部决定成立一个爱心资金会,从每年的代管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启动资金,其余部分的由民警自愿捐款。很快,一笔笔捐款就交到了监区领导手中。
  为了稳定龚树赞的改造情绪,监区领导和分管民警还及时地找他谈话,并且把监区帮助他的子女就学的决定告诉了他。此后,每逢节假日或学校开学、放假,监区部都会为龚树赞开通亲情电话,共叙父子亲情。
  1998年的中秋节,龚树赞已经两年多没有见过孩子了,那年的中秋节,当龚犯的两个孩子在叔叔的陪同下来会见时,时任七监区管教副监区长的庄建中特意向监狱领导汇报,安排龚犯的两位孩子进入监区参加中秋晚会,与父亲团聚。在中秋晚会上,监区还特意为他开通了亲情电话,让他与70多岁的父亲和另外的两个孩子通了电话。监区的关怀让龚树赞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随后的改造中,龚树赞多次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2004年还被评为浙江省级改造积极分子。他说:“要没有监区的爱心接力,我的孩子哪有机会读书?说不定最后跟我一样走上歪路。我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回家,就是对监区的最好报答。”
  10年中,每年在开学时,七监区都会为孩子们寄去800元钱。而每次监区领导调整时,要调离的老领导都会把这本爱心存折交到新上任的监区领导手中,并嘱咐不要忘记了爱心捐助之事。尽管10年来七监区领导几经调任,但助学之事却一直没有停下来。